学生工作
主页 > 学生工作 学工动态 > 正文

2025-07-14 点击:[]



以美铸魂,踏云岭大地寻笔墨根脉

以艺传情,访西南秘境绘山河初心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近日,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书画班师生团队赴云南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以笔墨为媒,在大理的白族建筑里品构字之美,在香格里拉的雪域圣境中悟线条之力,在丽江的东巴文里寻书画同源之根,在昆明的石林峰林间探笔墨皴法之妙。

此行以 “笔随山河走,墨伴文脉流” 为理念,让中华文脉与西南秘境的自然人文,成为滋养书画技艺与美育初心的鲜活课堂。




01

大理篇:

白族屋檐下的笔墨章法


6月22日至25日,团队首站驻足大理。大理古城里“三坊一照壁” 的白族民居,尤似一本立体的 “书法结构参考书”—— 翘起的飞檐划出柔和弧线,像极了行草书法里婉转的笔势;整齐排列的青瓦带着起伏的波浪纹,如同隶书里舒展的波磔。同学们边走边观察,琢磨着这种建筑布局里的疏密搭配,慢慢理解了书法中 “错落有致” 的布局讲究。

大理博物馆的南诏碑刻前,《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上的刀刻痕迹清晰可见,大家凑近细看时不由得感叹:


“原来课本里说的‘金石气’,不是抽象的词语,是当年凿子刻在石头上的力量感,历经千年还能让人感受到那份厚重。”


双廊古镇的洱海边,同学们望着清澈的湖水,一边欣赏波光粼粼的湖面,一边琢磨书法里 “中锋用笔” 的门道 —— 看笔尖在纸上的轻重变化,竟和湖面上水波的起伏有了奇妙的呼应。



02

香格里拉篇:

雪域高原的线条感悟


6 月 26 日至 28 日,团队向着香格里拉出发。来到虎跳峡,金沙江奔腾的水流像极了狂草书法那般洒脱奔放,两侧的岩壁却如魏碑般刚毅沉稳。同学们站在观景台上,一边欣赏这山水相映的壮阔景象,一边琢磨着其中的门道 —— 水流的动感和山石的沉稳,竟和书法里 “笔力” 的刚柔变化有着奇妙的共通之处。

到了普达措森林公园的属都湖畔,3625 米的海拔让这里萦绕着清冷的雾气。大家漫步湖边,看着松针一簇簇生长的姿态,联想到书法中 “散锋笔法” 的灵动;湖面倒映着天空和树木,又让人明白了绘画里 “计白当黑” 的构图智慧。这一路的观察,让大家对书画里的技法有了更生动的理解。

松赞林寺的壁画唐卡带来色彩冲击:朱砂的庄严、石绿的神圣、金箔的辉煌,让同学们重新理解 “随类赋彩” 的深意。大家尝试用矿物颜料临摹经堂壁画,在与古人配色智慧的对话中,明白


“色彩不仅是视觉,更是精神符号”。


独克宗古城的转经筒,被抽象为篆书的“旋”字创作,旋转的轨迹里藏着 “笔断意连” 的奥秘。



03

丽江篇:

雪山与东巴文的笔墨对话


6月29日至7月1日,团队深入丽江。途中的白水台是 “天然山水画谱”,碳酸钙沉积的梯田地貌,与课本里 “矾头皴” 的技法图如出一辙,同学们一边惊叹自然的鬼斧神工,一边对照着地貌形态,琢磨这种纹理在绘画中该如何表现,不知不觉就把课本上的知识和眼前的实景对应了起来。

玉龙雪山4680米的海拔处,寒风拂面,眼前的景象却让人挪不开眼:云杉坪一片苍翠,蓝月谷的湖水碧绿如宝石,主峰则覆盖着皑皑白雪。这鲜活的色彩搭配,不就是课本里 “青绿山水” 的真实模样吗?大家边看边讨论,终于明白古人笔下的山水色彩,原来都来自对自然的细致观察。

丽江博物馆,东巴文的象形字符让人眼前一亮。“山”“水”“日” 这些字,字形就像它们代表的事物本身,这和甲骨文、金文 “观物取象”的造字思路如出一辙。大家边看边交流,对 “书画同源” 的理解也更具体了:原来文字和绘画,最初都是人们记录世界的方式。



04

昆明篇:

石林与花市的笔墨变奏


7月2日至4日,团队抵达昆明。石林的喀斯特峰林像一座天然的 “皴法博物馆”:剑状石峰棱角锐利,如同绘画里 “斧劈皴” 的刚劲线条;层层叠叠的岩层纹理曲折,又恰似 “折带皴” 的婉转笔触。同学们边走边对照观察,不由得感慨:


原来古人笔下那些表现山石的笔墨技法,竟是对自然肌理如此精准的提炼。


云南省博物馆里,古滇国青铜器上的云雷纹、蟠虺纹缠绕连绵,线条灵动流畅,让大家联想到书法中 “连绵草” 的韵律。大家围着展品细细端详,体会着纹饰与书法在节奏、气韵上的相通之处。

斗南花市的万紫千红则是一堂生动的色彩课。牡丹的雍容、玫瑰的热烈、绣球的饱满,各色鲜花盛放如活的调色盘。同学们在花海中漫步,看着花朵自然的形态与色彩过渡,终于明白 “没骨画法” 不勾勒轮廓、直接以色彩点染的妙处 —— 原来这种技法,正是对自然中花草本真模样的细腻呼应。



05

师生感悟


带队老师杨峰总结道:


“此次师生团队的云南暑期艺术考察之旅,不仅是一次对自然与人文的艺术探索,更是一场与美的深度对话。在云南之行中,师生共同感受了多元的民族文化、独特的建筑风格、绚丽的民间艺术与丰富的民间智慧。这些鲜活的艺术素材,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与创作灵感,更让大家深刻领悟到:民族艺术的生命力,在于扎根土地、传承与创新。相信这份对多元文化的敬畏与热爱,将持续滋养我们的未来艺术教育之路。”


带队老师袁慧华感慨:


“为期数日的云南艺术考察之旅圆满落幕,作为带队者,我深感此行远超一场简单的游历。师生们共同沉浸于这片土地的文化肌理之中——多元民族共生的鲜活图景,蕴藏于古老建筑与村落的无声智慧,以及民间工艺中跃动的生命律动,无不构成一堂行走的、沉浸式的美学课。这些源自田野的直观体验,不仅刷新了 学生的审美认知,点燃了创作的深层渴望,更让学生们真切触摸到一个核心:民族艺术那生生不息的力量,正源于其深植于生活的沃土,在世代相传的脉搏里吐故纳新。”


同学们感言:


“在松赞林寺临摹壁画时,酥油灯的光透过我的笔锋落在纸上,突然懂了‘屋漏痕’的真谛——好的线条,是有呼吸、有温度的。”

——22 级书画班 胡翌

“东巴文的‘水’字像流动的河,金文的‘水’字像波纹的叠,原来千年前的先民和我们,用笔墨说着同一种语言。”

——22 级书画班 余璟喆

“玉龙雪山的雪落在宣纸上,融化的水让墨色晕成淡淡的青,这是大自然帮我完成的‘破墨法’,比课堂练习珍贵一万倍。”

——22 级书画班 赵珂慧

“斗南花市的阿姨教我辨花的层次,说‘画花要像扎花束,有主有次’,这和老师说的‘构图要分宾主’一模一样。艺术果然在生活里。”

——22 级书画班 徐文悦

“穿梭石林间,岩壁上的天然裂纹令我震撼。横向的雨蚀纹似披麻皴纵向舒展,竖直的溶蚀沟如斧劈皴遒劲生风。这让我恍悟古人皴法绝非凭空创造,实则是将天地造化的肌理提炼为笔底万千气象。”

——22 级书画班 李宜珊

“在丽江博物馆,东巴文的象形字符让我眼前一亮。那些字形就像它们代表的事物本身,和甲骨文、金文“观物取象”的造字思路如出一辙。我突然明白,“书画同源”并非空谈,原来文字和绘画,最初都是人们记录世界的方式。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让我对书画艺术有了更深的情感连接。”

——22 级书画班 黄贻铃

“在玉龙雪山,我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云杉坪的苍翠、蓝月谷的碧绿、主峰的皑皑白雪,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山水图。我尝试着将这份自然之美融入笔墨之中,发现大自然本身就是最好的老师。这次经历让我学会了从自然中汲取灵感,也让我的书画作品更加生动、富有生命力。”

——22 级书画班 徐雯静

“斗南花市的万紫千红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色彩课。玫瑰的热烈、绣球的饱满,各色鲜花盛放如活的调色盘。我在花海中漫步,看着花朵自然的形态与色彩过渡,终于明白了“没骨画法”的真谛。原来,这种技法正是对自然中花草本真模样的细腻呼应。这次经历让我学会了观察生活、发现美,也让我的色彩运用更加自如、富有层次感。”

——22 级书画班 叶一琳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结语





这场跨越15天的云南笔墨之旅,是一次“以眼观物、以心悟理、以笔传情”的美育修行。从大理的白墙黛瓦到香格里拉的金顶经幡,从丽江的雪山流水到昆明的石林花海,同学们不仅收获了实践考察的快乐,更收获了对“书画即生活”的深刻体悟。

未来,我们将带着这份来自西南大地的笔墨馈赠,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让书画教育扎根自然与人文的沃土,培养能从自然与人文中领悟美、从学习生活中汲取灵感的时代新人,这便是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最生动的回应。


笔墨随行程收束,

感悟却伴初心生长。

愿此行所得,化为笔尖常流的清泉,

让西南大地的灵气,滋养出更多

以美铸魂、以艺传情的佳作。



—END—



文字|徐雯静 余璟喆

图片|22级美术学(师范)专业全体同学

编辑|成思妍 徐越

审核|袁慧华 杨峰 苗严文


    分享至

    (责任编辑: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