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主页 > 新闻资讯 > 新 闻 > 正文

2019-11-11 点击:[]


  朝花夕拾,细雨润物无声;暮鼓晨钟,岁月波涛依旧。已经70岁高龄的王蕴芳老师,不忘匠心美育之初心,以“十年磨一剑”如是激励自己,坚守在民间艺术的鉴赏与奉献领域。


永葆初心 甘做为生服务的螺丝钉


鼻梁上别着一副眼镜,说话的声音铿锵清脆,初次和王蕴芳老师交谈,便感受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模范气质。1956年,王蕴芳老师的父亲作为南下干部从北京调至武汉,从此,江城武汉便成为了王蕴芳老师的第二故乡。


首次与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结缘还得追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1986年,她以教学秘书的身份开始了长达20多年学生工作生涯。当时,王蕴芳老师是既激动又倍感压力,他欣喜于得偿所愿来到美术学院的教学秘书岗位,能够继续为学生工作奋斗终身。虽然在此之前,她在工农兵学院担任了16年的语文老师,但离开熟悉的工作环境,一切从头开始,心中也丝毫不敢放松。


为了能够将自己迅速融入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来,50多岁的王蕴芳还报了三个课程辅导班彻夜学习微机操作。在培育这块祖国花朵的土地上,王蕴芳老师总是有意识、有目的、有创新、有亮点地开展工作。她如数家珍地翻出58张教学管理表格,上面哪些同学毕业、未毕业、受处分都记载得清清楚楚。


“华师美术学院也是我的家,30余载的风雨洗礼,我对她有着无限的情感,能够在哺育我的故土上培育新的有活力的幼苗,我感到无比的高兴,无比的幸福!”


匠心铸力 敢做民间艺术的践行者


王蕴芳老师的民间艺术之路并不顺畅。王老师毫无保留地告诉我们刚开始对美术一窍不通,对美术的造诣完全是凭借自己的勤奋与专注。据了解,她旁听美术学院课程后的手写作业和笔记足足40册,累积看过的学习工具书多达240余本。


在这几本册子中,我们找到了一截磨损泛黄的纸张,上面工整地写道:十年磨一剑——一九九九年六月二十二日。王蕴芳老师告诉我们,“自己从事美术教学管理工作,从中也受到了不少美的熏陶。我深知要成为美术教育的真正引导者,要起到党员教育的模仿带头作用,就必须花功夫了解这个领域,从最基础的美术知识学起,哪怕十年都不能磨一剑!”


82幅工笔画,10幅水彩画,这些都是王蕴芳老师多年来的艺术结晶。窗格子、鱼、荷花、牡丹、喇叭花、水仙、年画、布老虎、狮子、玉如意、瓷花瓶、中国结......都成为她创作的题材。每幅画都在王老师静心、精心的打磨变得栩栩如生,如此一幅又是一个月的时间。“我画画的时候非常专注的,有一次去汉口解放公园写生,坐那儿一天没动,烈日炎炎,清洁街道的大姐愣是给我递了瓶矿泉水,我才觉着暑气炎热,早已汗流浃背。”


为了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探寻民间艺术的精粹,王蕴芳老师还借助各种访学机会游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北京的糖葫芦工艺品、洛阳的牡丹艺术画作、山东的蚕茧制工艺老虎、江西的水仙花瓷盘、新疆的歌舞文字瓷盘、 天津的泥人张彩塑、甘肃凤阳的辟邪香包......如今还保存得完好如初。



不忘师责 愿做学生成才路上的引路人


1972222日入党,党是我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旗帜标杆!” 王蕴芳是一位寓教于乐、关爱学生的好老师,更是一位甘于奉献、勤勤恳恳的优秀共产党员。


在回忆自己语文高考阅卷的一次经历时,王老师告诉我们,“一名考生在某分析题上所答的内容被评判为零分,我坚持认为言之成理即可,应该给分,最后在我三番五次的申诉下得到了上级的批准与肯定,我觉得这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也是必须做的,我们的工作就是更好地服务学生、培育学生!”


聊起在学校担任教学秘书的艰苦时光,王老师拿出一副“鹌鹑菊花图”,即谐音 “安居”。她告诉我们,很多时候她都会苦中作乐,这幅“安居”图,正是希望自己能够安于教师之居,不忘当年入党的初心与使命。


正是这样的一名寓教于乐、甘于奉献的老师,成为了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建设者。40年,王蕴芳老师笔耕不辍、朝夕必争,为了践行“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初心而永不止步。


    分享至

    (责任编辑: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