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主页 > 新闻动态 学院新闻 > 正文

2025-08-27 点击:[]



近日,教育部公示了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我院共有3门课程成功入选,实现国家级“金课”建设新的突破。其中,唐文老师主持申报的《展示设计》获批线下一流本科课程,杨杨老师主持申报的《湖北民间美术与手工制作》获批社会实践一流课程,欧阳丽莎老师主持申报的《色彩信息魅力》获批线上一流本科课程。




课程介绍





课程名称:《展示设计》

负责人员:  唐文

主要成员:  尹继鸣、李晶涛、丁可人、蒲阳



课程类型:线下一流课程


我院唐文老师主持的《展示设计》课程获评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这门课程由唐文老师负责,尹继鸣、李晶涛、丁可人、蒲阳、杨宇锋等优秀老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共同打造。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主干课,《展示设计》课程不仅注重基础理论教学,更聚焦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通过将前沿的参数化设计、互动投影、VR/AR技术等新技术融入教学,团队成功地将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启发式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课程的另一大特色是其鲜明的“产学研”导向。团队将真实的项目实践带入课堂,例如参与各类商业展厅、文化活动中心等多个落地项目。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模拟竞标中体验真实商业环境,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设计成果,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多年来,《展示设计》课程的教学成果丰硕,不仅获得了多项省级荣誉,学生也在各类国家级设计大赛中屡获佳绩,印证了课程的卓越品质。




课程名称:《湖北民间美术与手工制作》

负责人员:  杨杨

主要成员:  毛政良、吕枫韵、陈晓娟


课程类型: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湖北民间美术与手工制作”社会实践通识选修课程于 2020年立项建设,已完成涵盖22个院35个本科专业的教学实践活动。

课程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扩大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沁润的维度和深度,培养青年学生深层和自觉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选取湖北省内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在武汉周边各个传承基地,聘请代表性传承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等亲自授课。通过参观、交流、演示、传习、现场操作等环节,让学生与传承人深入交流并进行实践操作,近距离接触区域代表性民间美术样式,储备相关知识和技能,树立文化自豪感,形成良好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实现在路上在田间在过程中在生活中在基层完成美育过程的教学设计,在实践中实现美育与德育。

教学过程中,传承人采用演示、操作示范、个别指导等教学方法,传授民间美术相关知识和技能。建立感性认识、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将学生的理论认识与情境认知统一起来,实现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会重视实践善用实践,在实践中培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学习结束后随时有获得感,有不同的获得感最后取得自己的收获。课程不只是学会手工制作,更多的是在路上在田间在过程中在生活中在基层的所看所感,学生在实践过程和民间美术中所产生的感动。




课程名称:《色彩信息魅力》

负责人员:  欧阳丽莎

主要成员:  王文新、郑刚、吴安心


课程类型:线上一流课程


《色彩信息魅力》是2025年教育部认定的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上艺术通识课程,2019年由欧阳丽莎教师主持、其跨学科团队协同建设,同年在“爱课程”平台上架。团队携德国视觉信息设计留学积淀与二十年美术教育经验,奠定课程跨学科、重普及的核心基调。

课程构建“传统色彩文化-科学原理-技术创新-思政引领-实践体验”多维共振体系,以“色彩认知”为轴层层递进:先借“色彩与五行”搭建传统框架,再以颜料分子结构夯实科学基础,继而解析色彩与心理关联通过技术研发转化实践路径,最终以“色彩象征性”融入思政。

创新“艺术行走+沉浸式体验”课堂,学生经颜料调配、纹样缝制等实践串联知识,线下选课火爆。课程2023年获评省级一流,获AI色彩软件著作权,登陆多平台服务超13万人次,是“美育为核、学科交融”的国家级课程典范。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石,学院将以此次入选为新起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确保艺术学科发展紧密契合新时代教育需求。未来,学院将继续秉持“求实创新”精神,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推动优质资源共享,打造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的高质量课程集群,进一步提升学院课程建设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






—END—

文字| 孟旭

图片| 孟旭

编辑| 孟旭 卓靖芸 徐越

审核|郑达



    分享至

    (责任编辑: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