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主页 > 新闻动态 媒体美院 > 正文

2025-09-06 点击:[]


责任编辑:梁欣彤 徐越


         为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导美院青年在写生和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加深对传统文化与乡土风情的理解,让艺术创作扎根于生活实践,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三班于2025年暑期前往江西婺源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写生之旅。婺源,这座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的地方,以其独特的徽派建筑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同学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实践过程:走进婺源,触摸历史

同学们抵达婺源后,立刻被这里的美景所吸引。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水之间,清澈的溪流穿村而过,构成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美景。在为期12天的写生实践中,同学们每天穿梭于各个古村落,用画笔记录下眼中的美好。

在虹关村,大家被村口那棵有着1000余年树龄的“江南第一樟”所震撼,古老的樟树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也激发了同学们的创作热情。明清时代,虹关是徽墨的主要产地之一,村里的大街小巷多以墨业为名,同学们漫步其中,感受着这里浓郁的文化氛围,用画笔描绘出徽墨名村的独特韵味。

除了虹关村,同学们还前往了察关村、岭脚村等古村落。察关村的水口景观独具特色,古老的石桥横跨溪流,岸边的古树林立,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岭脚村则保留了更为原始的风貌,同学们在这里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质朴与宁静。

在写生过程中,老师们也给予了同学们悉心的指导。从构图、色彩表现手法,老师们耐心地解答同学们的问题,在教授技法的同时帮助大家不断提高绘画技巧,普及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同时,老师们还引导同学们深入了解徽派建筑的文化内涵,让大家在绘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描绘出建筑的外在形态,更能够传达出其内在的精神气质。

成果展示:笔墨丹青,绘就婺源

经过12天的努力,同学们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涵盖了素描、水彩、油画等多种形式,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婺源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

有的作品细腻地描绘了徽派建筑的精致细节,如马头墙的优美线条、木雕门窗的精美图案;有的作品则着重表现了乡村的田园风光,碧绿的稻田与白墙黛瓦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还有的作品通过对村民生活场景的描绘,展现了当地淳朴的民风民俗。

这些作品不仅在技巧上有了很大的提升,更在情感表达上更加深刻。同学们用画笔表达了对婺源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每一幅作品都蕴含着他们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学生感悟:收获成长,传承文化

这次写生之旅,对同学们来说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的实践,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写生,自己对绘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强烈的认同感。

霍怡珂同学说到在婺源,我真正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徽派建筑的独特风格让我着迷,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审美。通过写生,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绘画技巧,更学会了如何去观察生活、发现美。”

李锦妍同学表示到:这次写生让我收获颇丰。与同学们一起在大自然中创作,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这种氛围让我深受鼓舞。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我们作为美术专业的学生,有责任用自己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学习与传承:

徽派建筑中的艺术密码

婺源,地处江西东北,曾属古徽州,徽派建筑遍布全县,与当地的青山绿水相互映衬,形成了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闻名于世,而其中的“婺源三雕”——木雕、砖雕和石雕,更是徽派建筑艺术的精华,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报告旨在对婺源徽派建筑及“婺源三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总结,分析其艺术特色、历史传承、保护现状与发展前景。

婺源三雕”起源可追溯到唐代,当时的徽派建筑已有一定的发展,雕刻技艺也开始应用于建筑装饰。明清时期,徽商兴起,经济繁荣,徽商们衣锦还乡后,大兴土木,建造豪宅、祠堂、牌坊等,“婺源三雕”依托徽派建筑达到鼎盛。从明万历二十四年户部侍郎、工部尚书余懋学兴建于婺源县沱川理坑的“尚书第”建筑上的装饰,可视为“婺源三雕”最初的实例。此后,明代吏部尚书余懋衡于天启六年在理坑兴建“上官卿第”,清顺治十六年余维枢兴建“司马第”,标志着“婺源三雕”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清康熙二十年婺源县北部古坦乡黄村建成“百柱宗祠”,清乾隆元年婺源县思溪、延村建“商宅群”,这些建筑的装饰物呈现了“婺源三雕”极盛时的气象。

徽派建筑作为婺源的文化名片,是同学们此次写生学习的重点。徽派建筑是中国式哲学思想和审美的重要代表,文化底蕴深厚,艺术性强。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极高,结合完美,是中国传统古村落和建筑群的重要代表之一。在实践过程中,老师为同学们详细讲解了徽派建筑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徽派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风格最为鲜明的是马头墙和天井。马头墙不仅具有防火、防风的实用功能,更以其高低错落的优美线条,为建筑增添了独特的韵律感;天井则是徽派建筑的中心,它不仅解决了采光、通风的问题,更体现了“四水归堂”的文化理念,寓意着肥水不流外人田。

同学们通过实地观察、写生创作,深入挖掘徽派建筑的艺术价值,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徽派建筑,传承和弘扬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

此次婺源写生实践活动,是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三班同学们一次难忘的艺术之旅。在这里,他们用画笔描绘美景,用心灵感受文化,收获了成长与进步。未来,他们将带着这份对艺术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精神,继续在艺术的道路上前行,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分享至

    (责任编辑:张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