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主页 > 新闻动态 科研动态 > 正文

2022-01-07 点击:[]


华中师范大学2020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在本学期开始执行,设计学大一上学期共有三门打通培养的设计基础课程,承担相关课程的老师们形成了课程教学组,并在20211020号进行了期中教学交流会。

20221月5日下午,“设计学大一打通培养课程建设交流会”在美术学院五楼会议室展开。美术学院院长辛艺华、美术学院副院长郑达以及设计学各方向负责人、课程组老师们围绕“加强学科融合、更好的面向未来设计”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图一 会议现场


会议伊始,美术学院院长辛艺华、美术学院副院长郑达先后对大一设计学课程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对下半学期的课程目标提出了新的展望。随后,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设计三个专业的老师分别对各自课程的内容进行了汇报,并展示了部分学生的优秀作品。

环境艺术设计的唐文老师与丁可人老师对课程《空间与观念1》进行了汇报,课程以空间观念、空间寻找、空间概念三个方面进行展开教学。让学生们从平面到空间、从观念到实践逐层深入,以空间作为媒介进行创作方式的探讨;

图二 环境艺术设计唐文老师展示《空间与观念1》学生课程作业

图三 环境艺术设计丁可人老师《空间与观念1》学生课程作业PPT展示

交流环节

视觉传达设计庄黎老师:丁老师分享的学生作业很精彩,在这些作业中我看到他们尝试去用空间这种跨媒介的方式去表达结构表达形态。但这门课程的目标是要打破这种偏具象偏功能性的描绘,所以我的立场是不去给学生的作业规定主题和太过于功能性的表达。而是把空间理解为纯粹的媒介形式去进行跨媒介探讨;让同学们对创作方式来进行探讨。研究艺术从平面到空间再到媒介的表达方式。以空间作为一种容器,进行一种在平面媒介、动态媒介、交互媒介之间的跨媒介探讨;我们更需要关注在加入时间性和空间性后,怎样对作品进行重新的诠释

数字媒体艺术郑达老师:课程整体偏重于形态,作品所带的理性思考较少,需要从设计方面出发更加注重学生的设计研究开展以及对工具的掌握;对于此次课程,两个建议。第一,不管是从作品的概念陈述还是整体的形态设计来源,需要增加一个让学生表达阐释作品的Presentation。第二,在作品空间形式的转换上需要注重创意,比如可以在材料的选择上更加丰富,需要考虑面对同一个主题用不同的媒介方式去表达;

数字媒体艺术何宇老师:是否可以将单人作业增加为两人或多人团队协作,来减轻学生的工作量,同时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视觉传达设计的艾欢老师对课程《跨媒体创意1》进行了分享,从图形创意、动态图形、图形动态创意等教学重点方面进行了讲解。让学生理解学习对时间的控制与节奏,对图形的感知等。

图四 视觉传达设计艾欢老师《跨媒体创意1》课程汇报发言

图五 视觉传达设计艾欢老师《跨媒体创意1》学生课程作业PPT展示


交流环节

视觉传达设计庄黎老师:课程主题以社会问题作为切入点这一点非常好。引导学生以社会问题作为切入点进行创作,打开了学生的视野和社会现象的感知度。

数字媒体设计刘兰老师:在课程设计这一块,是否可以调整一下课程,使得课程之间环环相扣,最后形成一个大的、更有深度一点的作业。将课程做成一种递进式而不是平行式的模式。


数字媒体艺术的刘兰老师对《互动叙事1》课程进行了汇报,郑达老师对《互动叙事2》的备课情况进行了分享。课程从概念上的行为设计延续到实际的交互设计,以期将开源软硬件的技术知识与艺术设计相结合,为学生对交互艺术的学习打下理论与实践基础

图六 数字媒体设计刘兰老师《互动叙事1》课程汇报发言

图七 数字媒体设计刘兰老师《互动叙事1》课程PPT展示

图八 数字媒体设计郑达老师《互动叙事2》课程调研PPT展示

交流环节

数字媒体设计何宇老师:针对此次课程在前期准备上我们新增了两本参考教材《新媒体跨界交互设计》、《交互媒体叙事》,以扩展学生对交互媒体扩展人类感官的理解。

视觉传达设计庄黎老师:目前三门课内容上都很饱满,但是在视觉呈现上有欠缺,不足以为后期课程服务;需要对内容进行调整与整合让作品有更加的深入,让学生的课程成果与个人成果相对应,为学生增加竞争力;

环境艺术设计鲁杨老师:美术学院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解决了多年设计专业学生在大一与大二专业课程脱节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早的进入专业学习的状态,更好了解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各专业的特点,有助于将来专业的选择。作为设计专业大一的基础课程,首先,课程应当具有普适性。由于美院设计专业学生在大一进行打通培养,没有选择具体专业方向。这就需要课程所学的内容能与将来学生所选专业内容衔接,避免基础课程的单一专业性过强。目前三门课程都是基于各专业所开设的,都存在一定各自专业性内容学习的问题,未来课程在这方向还有待完善。其次,课程通过社会性问题的介入,拓展学生专业学习的视野。应着重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中,需突出过程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最后,课程学习的进度和深度需保持适度的统一,需要提升和保持学生对设计专业的兴趣,防止过早过快的专业学习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总的来说,新的设计专业基础教学培养方案,对未来各设计专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符合未来设计专业发展的趋势。

最后,美术学院院长辛艺华对会议进行了总结。辛院长指出,老师们为打通三门专业的课程付出了非常多的心血,希望在三年内形成相关的教学教研论文,冲刺教学成果奖,并将这一目标确立为设计学近三年的建设思路之一。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

《空间与观念1》课程介绍

授课教师:蒲阳 丁可人


本课程设置在本科一年级基础教学阶段,主要强调基于知觉、思维系统的空间感知与材料构成。第一,在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方面。包括“图像空间化”与“空间观念化”两个主题,“图像空间化”主要强调学生建立初步的立体思维,实现二维到三维的设计思维转化,“空间观念化”主要强调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建构意识,理解三维空间与观念应用之间的设计关系。整个课程教学思路是基于“构成——材料——综合”的整体设计教学体系来展开:首先,构成方法的掌握。基于“点”、“线”、“面”、“体”等多维度拓展思维训练,通过实验与实践两项教学途径来保证课程教学思想的实施,强调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研究型与创造性。其次,材料属性的理解。通过原有基础的纸板练习,上升至对不同属性材料的实验性探索,在构成结构的基础上,解析不同材料在不同空间中的表达应用,实现认识、表达、设计与技术的综合技能教学。最后,综合应用的实践。主要是从单项到综合,从基础到研究来创造性实验设计来完成教学目标。第二,在教学方法与教学目的方面。全课程提倡基本理论与方法的讲授和教学讨论密切结合的专业教学思想,如对于空间基础概念的论述,空间寻找教学过程中的素材选择、素材提取、空间分析、材料选择、空间生成等,观念赋予教学过程中的功能赋予、尺度关系等。并通过实际作业在理论意义上的讨论和对设计对象的不断修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教学实践过程的设计性特点,同时,根据各个阶段不同作业教学要求的侧重点的不同,设计渐进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环节,用有效的表达方法与手段的实践教学训练。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

《跨媒介创意1》课程介绍

授课教师:艾欢


《跨媒介创意1》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一年级同学们所提供了一门设计专业基础课。面对互联网时代下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跨媒介创意1》主要研究从平面逻辑到动态逻辑表达方式的过渡,《跨媒介创意2》主要研究从动态逻辑到交互逻辑表达方式的过渡。相较于静态平面设计中的形态、位置、体量、构图等视觉要素研究,该课程加入了时间和空间要素、尝试对于概念和主题如何进行新的诠释。特别是《跨媒介创意2》交互因素介入后,学习重点将放在机制研究上,探讨人与媒介、人与作品的关系。总的来说,《跨媒介创意》就是在探讨面对同一个主题或者同一个概念用不同的媒介方式怎样表达。

本学期《跨媒介创意1》的课程结构如下:

课程解析了优秀案例图形形态演变的视觉逻辑;借助平面构成和分镜脚本的相关知识,学习和探讨图形创意的方式方法;运用头脑风暴思维导图、你比我猜游戏的方式激发创意灵感;通过若干草图版本的修改优化专注梳理动态逻辑;学习定格动画的拍摄和绘画技巧对时间和空间要素进行探索;在每一次作业点评中讨论不同的视觉表达形式,达到训练同学们用动态图形表达情绪感知和叙事的教学目标。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

《互动叙事1》课程介绍

授课教师:刘兰 何宇


《互动叙事1》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时间为本科一年级上学期。该课程依托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科,根据当代社会生活、艺术创作的发展规律,以及数字化创新对人才的需求,介绍和讲解了当今主流新媒体交互设计的工具和方法(图1.参考书目)。旨在使学习者了解由交互设计基础理论、设计方法、视觉化叙述方式构成的知识体系,并具备将设计方案的交互逻辑、动态视觉元素进行可视化叙述的能力。

图参考书目


目前《互动叙事1》被定位为一门侧重设计实践的课程,分为“交互设计理论讲授、互动作品调研、课题创作实践”三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图2,教学内容)。该课程时长跨度为五周,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周,交互设计绪论,包含学科背景与行业案例。

第二周,互动艺术中的视觉体系建构与交互叙事表达。

第三周,草图设计方法与案例推导。

第四周,案例分析与草图绘制。

第五周,课题创作实践。

首先理论讲授与作品调研环节是以问题为导向,侧重对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课题创作实践环节则以实现预期教学成果为目标,也可以理解为前两个教学环节重点是对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培养;第三个教学环节则是针对解决问题方法的应用能力。首先,交互设计理论讲授环节将从多元角度切入,并通过互动作品案例解析加深学生对交互设计五要素(人、

2.教学内容

动作、媒介、目的和场景)的理论认知。在互动作品的调研环节调动学习兴趣,着重建立问题意识,通过分析反推作品使用的创作手段和方法(图3,随堂作业),理解交互设计过程中作为主要决策逻辑的行为逻辑。最后由创作实践环节将课题方案草图化。

随堂作业

本课程在教学方法上,遵循“理论—调研—实践”的教学逻辑,教师将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相结合,从交互设计理论、思路、草图表现技法等知识点入手,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设计、分析、解决、评价及成果交流展示来组织课堂教学。通过让学生以探索与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性的问题,以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艺术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







    分享至

    (责任编辑: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