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表达艺术治疗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2024年5月15日下午14:00,武汉音乐学院音乐治疗教研室主任徐凤萍教授受邀来访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徐教授围绕“表达艺术治疗的实践探索与思考”这一主题对表达艺术治疗的研究方法和实践经验进行了分享。讲座由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张寒老师主持,郑达院长、刘倩书记出席、各专业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共同参与。
徐凤萍,音乐学学士、舞蹈学硕士、艺术治疗学博士,武汉音乐学院副教授,音乐治疗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注册艺术治疗师,心理咨询师;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表达性艺术分会常务副秘书长。研究方向为表达性艺术治疗理论与实践。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等省部级课题5项,编写教材5部,出版译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2项;牵头成立“心灯”艺术治疗工作室,义务为残障人士提供艺术治疗公益服务,引发良好的社会反响,荣获“荆楚好老师”“感动洪山十大人物”“洪山好人”和“最美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徐凤萍老师的分享从表达艺术治疗的“基本样貌”、“实践探索”、“经验分享”及“盲童学校的实践探索与研究”四个方面展开。她首先向听众阐述了表达艺术治疗的含义,强调所有艺术形式都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通过亲身示范雷声筒、雨声筒和手鼓等乐器的使用,徐教授展示了如何通过艺术行为探索并表达内心情感。
图1 徐凤萍老师讲座现场
在实践探索环节中,徐老师邀请李子健老师使用金杯鼓表达情绪,并询问他敲击前后的情绪变化。通过李子健老师敲击乐器的过程展示,徐老师讲到表达的过程就是治疗,通过敲击的动作和声音大小的变化,可以有效的释放和缓解情绪。
图2 李子健老师体验金杯鼓
在随后的环节中,徐老师利用一段精心挑选的音乐启动了一个绘画活动,引导参与者自由地表达内在思绪。随着音乐的停止,她邀请同学们分享他们的画作及其背后的情感体验,并在画作主题后联想五个相关词语。徐老师指出,这些分享映射出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关键主题:自我表达、探索方向、安全的创造展示、深度理解以及非评判性环境的重要性。徐老师继而详细阐释了表达艺术治愈的过程,将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艺术创作活动中激活参与者的创造力;第二阶段,创意在无意识的层面上孕育并逐渐显现;第三阶段,则是通过直觉、想象、象征和动作等多元手段,增强个体的洞察力。这个分阶段的描述不仅展示了表达艺术疗愈的结构,也突出了其在促进情感释放和深化自我认识方面的疗愈潜力。
图3 音乐绘画表达艺术疗愈
图4 音乐绘画表达艺术疗愈分享
随后,在讲座的后续部分,徐老师详细展示并分享了她在艺术疗愈领域的个人经验、指导实践以及教学监督的经历。她详述了自己从一个接受疗愈的受益者,逐渐转变成为参与治疗的实践者,最终成为一名教学指导者的职业发展历程。徐老师强调,艺术疗愈超越了单纯技术的传授,它涉及更深层次的心灵沟通与情感共鸣。她特别指出,在艺术疗愈的实践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对于处理不同背景和需求的个体尤为关键。她解释了如何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治疗方案,以充分利用艺术的治愈潜力。通过引用具体案例,徐老师展示了艺术疗愈在提升个体心理健康和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显著成效,这些案例不仅证明了艺术疗愈的有效性,也突显了它在心理治疗领域中的独特价值和应用广度。
图表 5 徐凤萍老师分享韩国难民营团体指导经历
图6 徐老师导演的艺术疗愈剧《心灯》
在讲座的最后部分,徐老师详细阐述了她如何在艺术疗愈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徐老师通过对盲童群体深入的调查、访谈,系统地应用了“特殊儿童社会适应能力评估量表”和“心理自评量表(SCL-90)”进行科学评估。她的研究旨在探索表达艺术如何改善盲童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重点介绍了她的创新项目《心灯》,该项目通过戏剧的形式释放故事疗愈的力量,认为艺术本能是情绪和情感表达的最直接方式。《心灯》的创作初衷在于促进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和理解,特别是对盲童这一特殊群体的支持和帮助。徐老师希望通过这样的项目,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到艺术疗愈在促进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的潜在价值。
图7 现场提问
在讲座的问答环节中,另一名学生提出了关于心理咨询师和艺术疗愈师在方法应用上的相似性与差异的问题。对此,徐老师详细解释了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她指出,心理咨询师主要采用语言交流作为治疗的工具,而艺术疗愈师则结合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手段,如视觉艺术、音乐和戏剧等。艺术疗愈通过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来评估、诊断和验证治疗效果,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那些语言表达能力受限或不愿通过言语交流的个体。徐老师强调,艺术疗愈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非语言性,能够穿透语言交流的局限,直接触及个体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图8 徐凤萍老师解答问题
作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艺术疗愈系列讲座的开篇活动,徐老师成功地为本系列设立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与实践交流标准。在未来的讲座中,我们将继续邀请该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深入探索艺术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复杂联系。我们期待这些讲座能进一步涵盖更广泛的数字艺术形式,并探讨这些艺术形式在特殊群体,如老年人和心理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潜力。这将不仅扩展我们对艺术疗愈的认识,同时也将丰富我们对这些群体心理健康支持方式的理解和实践。
图9 现场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