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至29日,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绘画专业师生赴安徽宏村开展为期十一天的写生考察。本次考察以"安全第一、专业为本"为原则,在实地写生与文化调研中拓展艺术视野、深化创作理解。考察团队累计完成写生作品160余幅,实现了"带着问题出发,带着成果回归"的教学目标。
丹青绘古韵:
宏村写生的专业淬炼
南湖画桥、月沼碧波,粉墙黛瓦、飞檐翘角……徽派建筑成为一堂堂鲜活的造型课。课程按阶段设置主题,引导学生深入观察造型规律,体悟传统民居中“天人合一”的营造智慧。同学们表示:
"通过反复描摹马头墙的飞檐线条,我逐渐体会到中国建筑中'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美学意境。"
恰逢梅雨时节,潮湿气候反而激发了材料的多样运用:水彩晕染、油画堆色、速写勾勒……雨雾中的宏村,也成了作品中流动的情绪与诗意。
6月26日,同学们赴"江南第一名山"齐云山开展高山写生实践。沿着蜿蜒的丹霞步道攀登,云雾忽而散开,露出层叠的峰峦与苍翠林海,当阳光穿透云层照亮摩崖石刻时,同学们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有了更深的理解。艺术的活力,源于祖国河山的滋养;文化的传承,流淌在青年人的满腔热血中。
除了写生训练,同学们还调研了当地非遗技艺与村落生活,感受徽州文脉的活态传承。宏村不只是风景,更是一种文化的现场:炊烟、对联、老街小店,都成为写生册中的灵感片段。
“跨越时间的文化触碰,才让我们真正懂得‘笔墨当随时代’。”
有同学在日记中写道。
本次写生考察中,同学们运用水彩、油画、速写等多种绘画形式,创作出一批题材丰富、风格多样的写生作品,充分展现了扎实的专业功底与敏锐的艺术感知力。
这些作品不仅是同学们的绘画技巧与审美素养提升的具体表现,更是他们在深入祖国大地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艺术创作与时代精神、文化传承的紧密联系的重要标志。通过画笔记录当地风土人情,同学们进一步理解了“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作真谛,为未来的艺术道路奠定了更为深厚的实践基础。
张老师总结道:
"这次实践构建了'写生-研究-创作-传播'的全链条教学模式,证明艺术教育既要坚守专业标准,更要扎根文化土壤。"
本次写生考察是美术学院深化"三全育人"建设的重要实践,通过将课堂延伸至山川河流,使青年学子在笔墨实践中更深刻地理解了"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
课程不是结束,而是开始。绘画不仅在纸上,更在路上。同学们用画笔丈量山川,用色彩回应时代,用一次次写生实践,奠定了走向艺术未来的基石。
扎根生活土壤,仰望艺术星空。下一段创作旅程,正在路上。
文字|曹兴霞 苏珊
图片|绘画班全体同学
编辑|成思妍 徐越
审核|张闻普 张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