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主页 > 新闻动态 学工动态 > 正文

2025-09-02 点击:[]


今年夏天,华中师范大学“艺心向党”美育实践队“黟韵创研社”分队开启了安徽宏村乡韵民俗木雕斜撑考察之旅,实践途经宏村、卢村和呈坎,通过实地调研与采访,积极探索其在当代生活场景、文创开发等领域的创新性应用,着力唤起大众对传统技艺的关注。




实践团队抵达安徽宏村后,在当地向导指引下,即刻展开对古村落中承载百年记忆的木雕建筑的调研。团队首先探访村口的南湖书院,其檐角横梁上“八仙过海”木雕图案栩栩如生,人物造型与细节刻画尤为精致。随后,队员们沿巷道深入,对月沼旁古民居的木雕艺术进行考察,门楣处的缠枝莲纹吉祥图案、窗棂的镂空花鸟雕刻、以及我们本次调研的重点木雕狮像等,展现了丰富的工艺特色。

调研中,队员们拍照记录细节,并向当地老人请教木雕背后的故事。据介绍,这些雕刻不仅是装饰,更蕴含着祖辈对生活的期许与对传统文化的坚守。队员们认真记录,感受传统工艺的匠心。

▲图为实践队员承志堂木雕实拍


在宏村文化调研过程中,团队围绕当地不同群体展开深度访谈,获取了兼具文化厚度与实践价值的一手信息。

从业 40 年的非遗木雕传承人程师傅,详细介绍了宏村狮子木雕 “丹凤眼”“三缕层鬃毛” 的传统规制,强调狮子形象 “镇宅不凶煞” 的文化内核,指出狮爪下 “绣球” 象征月沼的深层寓意期待将 “水纹狮”“卷草狮” 等传统纹样融入 IP 设计,也提醒避免丢失文化之 “魂”

72 岁的土生土长村民汪奶奶,分享了宏村相关的生活记忆,她回忆到:


“我们那会儿水清亮得能看见底下的小鱼苗,早上天刚亮,巷子里就传来木盆碰撞的声音 —— 各家媳妇、老太太都端着衣裳到月沼旁石板上洗,边搓衣服边拉家常,水花溅在青石板上。”


她提到如今变化很大,希望能有一些回忆过去的东西。这也给我们提示当下部分文创 “失味” 的痛点,团队开始考虑布设计狮子玩偶、雕件纹样手帕等承载回忆的产品,同时表示可通过讲述其背后的村落故事;

28 岁的返乡民宿主小吴,结合自身设计与经营经验,指出当前狮子文创“同质化”“实用性不足” 的痛点,提出设计 “水系狮子” IP及生活化表情包的创意方向,还主动提出以民宿展示区、定制款钥匙扣推广及游客反馈收集等方式,参与 IP 落地与推广工作,为项目提供市场视角的实践支持。


▲图为当地手艺人


为了给宏村的狮子IP寻找扎实的文化根基,实践队员的调研脚步并未止步于宏村。她们相信,更广阔的田野会带来更深的灵感。于是,队员们走进了同样静谧悠远的呈坎和卢村,开启了一段“寻狮”之旅

▲图为实践队员拍摄呈坎鱼灯


在被誉为“江南第一村”的呈坎,队员们带着寻找狮子纹样的期待,穿梭于古老的巷弄与祠堂之间。然而,令众人略感意外的是,这里的装饰纹样多以祥瑞几何图案和花草鱼虫为主,有令人沉醉的鱼灯表演,却鲜少发现具象的狮子头雕饰。这一“无所获”的发现,反而成为了同学们调研中宝贵的一课。它让实践队员意识到徽州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并非所有古村落都崇尚同一种符号,这也让宏村对狮子形象的偏爱显得更为独特和值得深究。

带着这份新的思考,队员们转入了以“木雕楼”闻名的卢村。卢村木雕楼堪称徽州木雕艺术的巅峰之作,其门窗、梁柱、栏板上遍布着精妙绝伦的雕刻。同学们在这里找到了期盼已久的狮子形象,它们或憨态可掬,或威猛灵动,与人物、花鸟故事交织在一起,不仅是为了装饰与称重,更承载着镇宅辟邪、祈福纳吉的美好寓意。队员们认真地拍摄、测绘,记录下每一处狮子的造型、神态和工艺。

▲图为成员在卢村木雕楼内景实拍


通过此次对安徽宏村等的实地调研与水系生态的深入考察,实践队员们深刻感受到古村落与自然共生的千年智慧,以及长江生态保护的时代意义。后续,团队将充分挖掘徽文化中的生态理念与视觉元素,运用IP设计、表情包等新媒体艺术形式,将传统生态智慧转化为当代语言,让长江大保护理念在艺术创作的土壤中生动传递、广泛传播,绽放出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绿色光芒。


CREATOR



WRITING/文字 董令达 甘雨 宁子萱 刘灿 成思妍

PHOTO/图片 甘雨 成思妍

EDITOR/编辑 成思妍 徐越

REVIEWER/审核 张晓冰



    分享至

    (责任编辑: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