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18 点击:[]



  党的宗旨的心得体得 (第四十五期第八党课培训班第四节) 在上一次党课学习中,我们在骆军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这一章,骆老师讲课生动而且具有说服力,让我们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的学习,对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个人的思想觉悟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首先老师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内容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是由党的根本性质和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所决定的,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分与非无产阶级政党的 显著标志,是党在长期的革命中和建设实践中结合正反两派的经验总结,它贯穿于党的全部活动之中,是党的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身后根基。老师深刻的总结让 我们受益匪浅。让我感受到了党员应遵守的宗旨和准则的严肃性,以及坚定自己信念努力为成为一名党员而努力奋斗。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党章的总纲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 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 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对党的根本宗旨的完整、科学的表述。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忠实地代表最广 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一是我们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二是党员领 导干部要为人民掌好权;三是党员要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作为行动的唯一准则。我们要坚持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努力践行党的宗旨。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发展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与坚持党的宗旨的关系。另一方面,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知道实践党的宗旨。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老师精彩的课程演示中插入了许多以前我党在人民群众中的作用和许多优秀的党员为了新中国而奋斗。我们可以看到无数优秀的共产党员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和归宿,积极投身革命与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留下了许多佳话和楷模。人人皆知的刘胡兰为了党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她的这种精神为世人流传。当今有许多党员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他们有的身处卑微的岗位却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得到党中央的好评,感动千千万万的人,他们也 都是遵循了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竭尽全力解难事,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 位,。其实,这样的例子举不胜数。要只有做到这样的共产党员才是真正优秀的共产党员。这有这样的行为才算是真正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陈云曾说: 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名利都是暂时的,唯有人民的事业是永恒的。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 的,始终是我们党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原则。所以,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就应该在平时的工作中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作贡献。坚决维护人 民群众的利益,勇于同一切危害人民、危害社会、危害国家的行为作坚决斗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只是表现在口头上,更重要是表现在平时的行动中。今后要增 强学习、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努力为同学排忧解难,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党的宗旨的要求。我知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的含义不在于做出什么今天动地的大事,而在于日常工作中,一点一滴的奉献,不求回报。正所谓,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成绩。所以今后无论在学习还 是工作生活中,要及时发现周围同学的困难尽全力帮助每一位同学。刻苦努力,勤奋学习。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也应该自觉地坚持实践党的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无的根本宗旨,并且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应该努力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自觉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二)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理论知识,努力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三)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培养为人民服务的习惯 通过这次党的宗旨的学习,我也进一步的端正了自己的入党动机,认识了入党的内涵,也认识到只有端正了入党动机,才能更好地践行党的宗旨,才能投入到全心全 意地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去。我会为成为新时代的党员而努力奋斗,坚信会通过党的考验。 李嘉轶 美术学院
    分享至

    (责任编辑:美术学院)

     

    点击排行


     

    邮编:430000                      

    电话:027-67868321           

    地址:华中师范大学10号楼   

    Copyright @ 2010~2019   All right reserved.

    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版权所有